光华大学

admin 7589 2025-05-06 19:45:35

初创至抗战爆发(1925年 - 1938年)

编辑

光華大學舉辦第一次開學典禮

1925年,五卅惨案在上海爆发,各界纷纷走上街头。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师生也组织罢课抗议,但遭到校方阻挠。于是6月3日,学生553人以及全体华籍教师19人,集体宣誓脱离圣约翰大学,1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声明不接受圣约翰大学颁发的毕业文凭。这一日便定为光华的校庆日。6月4日,离校学生教师集会商议自行设校事宜,他们的举动受到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们的支持,出钱出地。经过各方协助,在短短三个月内就成立了新的「光华大学」。“光华”二字取自《尚书大传·虞夏传》里的《卿云歌》:「日月光华,旦复旦兮」,以日月卿云为校旗,红白为校色,「知行合一」四字为校训(1930年改为「格致诚正」)。租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房屋为大学校舍,租新西区丰林桥房屋为中学校舍。1927年,光华大学搬到大西路法华乡王丰镐所捐之新校舍。

1927年鲁迅在光华大学演讲后

从圣约翰大学辞职的19位中国教师作为光华初期的教学骨干,另有许多博学人士纷纷前来光华任教,以表示对爱国斗争的支持。当时的校长是张寿镛,文学院长是张东荪,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是钱基博,政治学系系主任是罗隆基,教育学系系主任是廖世承,社会学系系主任是潘光旦。胡适、徐志摩、厉麟似、吴梅、卢前、蒋维乔、黄任之、江问渔、吕思勉、王造时、彭文应、周有光、钱锺书等知识分子都曾在光华大学任教,是当时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云集的一所私立大学。教员多用英语授课。

内迁成都时期(1938年 - 1945年)

编辑

1937年“八一三事变”爆发后,日军入侵上海,光华大学校舍全部为日军炸毁,但学校仍坚持租房上课,未曾间断。同时校长张寿镛和校董事会商议决定将一部分学校内迁入四川,成立“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”。在上海的本部不再公开招生,对外改为两个学社,一名“诚正文学社”,即原文学院;一名“格致理商学社”,原理学院和商学院;壬午补习班,原附属中学。

1946年2月1日,成都分部交四川省地方接办,变更为“私立成华大学”,与上海光华大学成为兄弟学校。私立成华大学于1952年10月改为公立,与西南地区其他财经院校、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在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原址组建四川财经学院(今西南财经大学)。

抗战胜利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(1945年 - 1949年)

编辑

抗战胜利后,上海本部在汉口路证券大楼复校,按期开学。由于原大西路校址已被日军夷为平地,政府拨给欧阳路两所毗邻的旧日侨学校(今上海无线电七厂所在地)作为光华大学及附中的校址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(1949年 - 1951年)

编辑

1951年10月高校院系调整,光华大学与大夏大学等校的相关科系合并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,光华大学附中则和大夏大学附中合并成为华东师大附中(今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)。

光华大学和附中从1925年到1951年间,先后入校学生有14000余人,毕业4000余人。曾就读该校的学生中包括周有光、汪道涵、邓拓、张允和、穆时英、姚依林、乔石、尉健行、荣毅仁、董寅初、储安平、袁則留等。

上一篇
下一篇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