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亲测免费】 推荐:Rocket.Chat —— 革新的开源通讯应用
7550 2025-07-17
他的勇猛不是吹的。建安二十三年(218年),代郡乌丸造反,曹操派他为北中郎将,率军征讨。出发前,曹操叮嘱他“在家为父子,受命为君臣”,要守规矩。可到了战场,他压根没按“规矩”来:前锋部队在易水北岸遇到数千乌丸骑兵,身边只有千余步兵、数百骑兵,部下都慌了,他却笑着说:“怕什么?”按照谋士田豫的计策,用战车围成圆阵,让步兵藏在里面射箭,乌丸骑兵冲过来,被箭矢逼退。曹彰见状,立刻打开圆阵,拍马追上去,弓弦响处,乌丸人纷纷坠马。混战中,一支箭射穿了他的铠甲,他拔出箭,抹了把血,吼道:“杀!”部下跟着他,追了二百余里,直到桑乾城,终于大破乌丸,斩首千余。鲜卑首领柯比能站在高处看着,吓得赶紧派使者臣服——这一仗,让“黄须儿”的名号传遍塞外,连曹操都笑着扯他的胡子说:“我儿真乃猛将也!”
关于曹彰的死因,历史上有两种主要说法:
第一种:曹丕毒杀。来自《世说新语·尤悔》的记载:曹丕请曹彰到母亲卞太后的宫里下棋,偷偷把毒药放在枣子里,自己挑没毒的吃,曹彰不知情,吃了后毒发身亡。卞太后发现后,想找水给曹彰解毒,可曹丕早就把宫里的瓶罐都打碎了,等太后跑到井边打水回来,曹彰已经死了。太后哭着骂曹丕:“你杀了我的任城(曹彰),别再杀我的东阿(曹植)!”
第二种:急病暴毙。《三国志·曹彰传》的记载很简略:“黄初四年,朝京都,疾薨于邸”——就是说他到洛阳朝见,突然生病死在王府里。
这两种说法,哪个更可信?
先看《世说新语》的漏洞:曹植封东阿王是在太和三年(229年),比曹彰死晚了六年,卞太后不可能提前知道曹植的封号,所以“不得复杀我东阿”这句话,肯定是后人编的。而且,曹丕要杀曹彰,何必选在母亲宫里?要是在太后眼皮底下下毒,太后能饶了他?《三国志》里没记载卞太后对曹丕有任何报复,显然这种说法站不住脚。
再看“急病”的可能:曹彰常年征战,身体虽然壮,但可能有隐疾。比如,他经常冲锋陷阵,受过伤,或者长期骑马导致的脊椎问题,突然发作就能致命。而且,《三国志》里记载他“疾薨”,“疾”就是病,古代医疗条件差,急病暴毙很常见——比如霍去病,也是二十多岁就死了,难道也是被人害的?
有人说,曹丕杀曹彰是因为“夺权威胁”。比如,曹操临死前急召曹彰到洛阳,曹彰问贾逵“先王玺绶在哪”,贾逵说“你不该问”,曹彰就没再问了(《三国志·贾逵传》)。有人据此说曹彰想夺权,可要是他想夺权,带了兵的他怎么会听贾逵的?显然他只是想保护玺绶,不是想造反。
还有,曹丕继位后,曹彰就藩,没有兵权了(《三国志·曹彰传》记载他“就藩鄢陵”)。曹丕要杀他,何必等到黄初四年?而且,曹丕处理兄弟的方式通常是“削权”,比如曹植被多次改封,没实权;曹洪差点被整死,但最终没杀。他要是想杀曹彰,用“削户”“改封”这种方式就行,何必用毒枣这种“笨办法”?
曹彰的死,最可能的原因是“急病暴毙”。《三国志》的记载是一手史料,比《世说新语》这种小说可靠得多。而“曹丕毒杀”的说法,只是后人对权力斗争的想象——三国时期的权力斗争太激烈,人们总觉得每一个死亡都有阴谋,但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巧合。
曹植在《赠白马王彪》里写:“心悲动我神,弃置莫复陈”,他的悲伤是真的,但诗里没说曹彰是被害死的。曹彰的儿子曹楷,后来袭爵,虽然被削户,但一直活到晋朝(《三国志·曹彰传》),要是曹丕真的杀了曹彰,怎么会留着他的儿子?
曹彰的死,是三国时期的一个“谜”,但这个“谜”的答案,可能就在《三国志》的“疾薨”二字里——他只是突然生病了,没救过来。而“曹丕毒杀”的传言,不过是后人对“黄须儿”英年早逝的惋惜,和对权力斗争的想象罢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