楷楷木门
7268 2025-05-03
清明时节,我们会发现一个神奇的事情,那就是清明时节前后多是下雨天。就连古人的诗里都说,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,由此可知,从古时候起,清明时节就很容易下雨。那么,大家知道为什么清明节会下雨?为何清明节要下雨?下面一起来看看吧!
清明节总是下雨的原因
第一,清明时节也是冷暖空气交汇时节,容易形成降雨。清明节的时候,正是冬去春来的时候,冷空气的势力在慢慢地减弱,而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。我们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,这时候,冷暖空气交汇,阴雨绵绵的天气自然也就如期而至。
第二,春天低气压非常多。在低气压状态下,云走得很快,风也会多发并且很大,而雨下起来也会很急。所以,在春天,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,就会出现阴沉、多雨的天气,而在春季这个季节,气压不稳定,低气压会频繁地经过,雨季也比较多,并且总会伴随着大风。
第三,在清明前后,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,而大气层中的这些水汽,到了晚上就很容易凝结成毛毛雨。所以,这也是为什么清明节下雨总是纷纷细雨的原因,这种雨不同于夏季的疾风骤雨,也不同于冬季的疾风冷雨,给人绵绵柔柔的感觉。
所以,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主要是因为以上三个原因。而纷纷细雨尽管会对我们的出行踏青带来不便,但是却给农民的春耕带来方便,在农村对于农民来说可是“春雨贵如油”。而清明节的绵绵细雨,还有一个作用,因为清明节是人们祭祀先人的节日,这时候,人们都会有给已故先人烧纸钱、放鞭炮之类的活动,而坟地很多处于山林之中,这些活动天气干燥的话很容易引起火灾。而这时候,纷纷细雨不得不说是老天最好的安排,可以减少因烧纸引起的火灾事件的发生。
展开全文
清明节简介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。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,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,至今不辍。
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,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,也是人们亲近自然、踏青游玩、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。斗指乙(或太阳黄经达15°)为清明节气,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。这一时节,生气旺盛、阴气衰退,万物“吐故纳新”,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,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,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,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。
关于清明节的传说
相传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为逃避祸乱而流亡国外。流亡途中,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,又累又饿,再也无力站起来。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,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,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,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,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.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,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,感动得流下了眼泪。
十九年后,重耳做了国君,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。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,唯独忘了介子推。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,劝他面君讨赏,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。他打点好行装,同老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。
晋文公听说后,羞愧莫及,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,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。绵山山高路险,树木茂密,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,有人献计,从三面火烧绵山,逼出介子推。大火烧遍绵山,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,火熄后,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。晋文公见状,恸哭。装殓时,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,上面写道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”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。
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,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,便赐老柳树为“清明柳”,并晓谕天下,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